要闻动态

机关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机关建设

欧阳坚在《文化甘肃》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文化甘肃》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欧 阳 坚
(2018年6月13日)

  前段时间,我们围绕要不要编纂、怎么编纂《文化甘肃》进行了几次讨论,逐步形成了共识,初步找到了这本书的主题和编纂方向。今天召集编委会的主要骨干和部分作者,召开《文化甘肃》编委会第一次会议,既是见面会,也是讨论会、协商会。今天的会议取得了3个方面的成果:一是管钰年同志代表编委会向大家通报了前一阶段工作,对下一步设想作了介绍。二是就编纂《文化甘肃》系列丛书的认识形成了高度统一,大家都认为有意义、有必要。三是大家围绕怎么编好系列丛书,从不同的角度提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做好这项工作很有指导和帮助。
  由于部分同志是第一次来参会,可能没有完全了解相关情况,在这里我再把关于编纂丛书的背景介绍一下。一方面,甘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对中国历史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很多感人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另一方面,甘肃又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一是外人不了解甘肃,由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给外人留下的印象是片面的,一谈到甘肃就只想到兰州拉面、黄河上游、沙漠戈壁、河西走廊以及敦煌,除此之外就是贫穷、落后、保守、狭隘、破碎、苍白等等,甚至是负面的形象。二是甘肃人不认同自己,由于大部分甘肃人不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缺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对家乡没有敬畏、没有热爱、没有感激,表现出一种冷漠、自怨自艾的心态。三是文化的精神动力转化不足,多年来尤其近几年,甘肃的文化人、文化机构、学术单位在这方面没少下功夫,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比如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史料图册等等,但大都效果一般、知晓率有限、影响力不大,没有真正激发出甘肃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甘肃人的性格使然,大都是内敛型的,不张扬、不愿说、不想说,慢慢导致不会说;另一方面是大部分的文化研究属于学术研究,追求的是学术价值,与普通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脱节。
  这次开展研究,不是以往研究的重复,不是学术研究,丛书的阅读对象也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普通老百姓和青少年,要从体现和展示中华文化发展史和丰厚内涵的高度来构思、来开题、来结项。
  一、要把握好丛书的主题和编纂的目的
  (一)在丛书主题上。要体现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梳理甘肃文化发展的脉络,挖掘甘肃文化的内涵,把甘肃文化厚重、精彩、多元、一流的品质,全景式地梳理总结出来,展示甘肃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甘肃人的文化自豪感。书名可以暂时定为“文化甘肃”,或者还有什么更好的名称可以再斟酌、再论证,但内容要尽量通俗,由范鹏同志具体负责。
  (二)在编纂目的上。这套系列丛书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让所有的甘肃人读完丛书后,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读者了解祖先创造出的辉煌历史和文化,了解甘肃人为中华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要让甘肃以外的人读完丛书后,能够对甘肃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让他们尊重甘肃文化,改变对甘肃人的看法和印象。如果这两个目的达到了就是好书,我们不追求学术价值,只要能够影响人、感染人,还原甘肃文化全貌、发挥文化功能就够了,就说明我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二、要以更加灵活、便捷的形式编纂丛书
  为什么叫丛书?实际上它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期刊。要力求生动、好看、有味道,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出成果,不人为设定框框,不出命题作文,鼓励大家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来展示甘肃文化、品读甘肃文化、阐释甘肃文化。在文章体裁上,可以是论文、诗歌、散文、随笔、杂文等等,只要符合主题就行,但不能是论文、论著。在文章主题上,要多写能启发人、感染人、激发人的美文力作,在历史性、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通俗性的高度融合上做足文章,让大家看得懂、喜欢看、受感染。在文章字数上,每篇文章两三千、四五千字即可,不宜太长。在丛书栏目上,要让栏目设置服从来稿文章,根据来稿筛选情况确定丛书栏目,这样便于操作,不拘泥于每一本书固定分哪几个栏目。在丛书装订上,上次已经讨论过了,要便于携带、便于阅读,不求奢华、但求好用,与口袋书差不多就行。在阅读途径上,出版纸质丛书的同时,可以在网络上同步登载,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阅读需求,还可以设置网络投票窗口,供读者投票点赞。在推进进度上,第一阶段是编纂丛书。现在的目标是争取7月中下旬把作品收集全,8月份开展编排,9月份出版第一期,争取年底出版第二期。如果这样的节奏可行,将来一年差不多可以出版3到4期。第二阶段是编纂专辑和专著。所谓专辑,就是把这些丛书按照不同类型重新归类,比如历史类、人物类、史料类,或者散文类、杂文类等等,读者喜欢哪一类就可以读哪一类。所谓专著,就是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好文章统一书号、统一装帧、统一样式,编纂成系列专著。第三阶段是加强推介。力求把甘肃文化最靓丽、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向世人展示出来,同时用好新媒介新技术,将文化产品、甘肃故事第一时间推介出去,扩大甘肃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美誉度。具体来说,要把部分传世之作、把一些人人喜爱、爱不释手的好文章,通过教育系统、宣传系统推动进入学校作辅导教材或课外读物;还可以拍摄成影视作品,比如纪录片、专题片、电视剧、电影等等。今后还要开展读者见面会、朗读会等活动,让作者与文学爱好者、中小学生、大学生一起朗诵,交流创作过程、创作感言和读后感等。
  三、要充分运用以往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次研究,主要是对以往的学术探讨、学术研究成果的二次转化,只不过是换一种体裁、换一种角度,以现代人的理念、新时代的要求,用富有时代感的通俗、鲜活的语言表述,把甘肃文化、甘肃人的品格和精神展示出来。所选择的史料、素材可以是原来的,但是角度一定要转换,切口一定要小。就像刚才有同志讲到的,任何现代人写过去的事,都带有现代人的意识、现代人的需求、现代人的理解,因此更应赋予文章时代感、真理性、永恒性和普世性。
  四、要广泛动员一切热爱甘肃的人士都参与进来
  今天在座的各位有些是未来的作者、有些是未来的编纂人员,大家都是热爱文学、热爱甘肃、有文化责任感的人。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为重塑甘肃人的文化自信、重新找回我们的精神支柱、焕发出我们的精神力量贡献智慧和爱心。古代有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我们不敢去这么奢望,但是可以一起努力,只要能为广大的青年一代留下属于我们甘肃的精神产品,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读过这套书之后都能受感染、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后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乡,都会永远以身为甘肃人而感到自豪,使这种精神注入他们的灵魂、变成基因就功不可没了。
  同时,也请大家多邀请一些视角独特、思想深刻、对传统文化有研究、有感情的名家参与进来,共同撰写这些文章。比如,前两天来甘肃考察的广东省甘肃商会会长李震霄,很有思想头脑,他谈了他的创业过程,说他受过家乡的教育,知道该坚守什么、在挫折当中不丢什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种在外创业致富以后不忘本、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人民的精神太宝贵了。大家都有很多的人脉关系,可以动员他们来参与其中,写他们的人生感悟、人生经历,或者写身边感动人的小故事等等。
  我们发出了几百份约稿函,在一些媒体也进行了宣传,截至目前已经有20多篇来稿,但是数量还不够。只有大量的来稿,才能筛选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总之,在座的各位特别是省作家协会的同志,要在自己动手创作的同时,发挥示范、引领和表率作用,动员更多的大家、名家参与进来,保证每一期丛书都有让人值得看的美文。
  五、要高水平地编纂这套系列丛书
  从样式和封皮的设计、纸张的选择等方面下功夫,力求图文并茂,这样就既简便、实用、不奢华,但又很有品位、也有一定档次,真正编辑出版一套让人看得懂、传得开、留得住、人人爱看爱读的系列丛书。
  六、要切实做好组织服务保障
  省政协相关方面要充分发挥好平台作用,为有志于参与这一文化工程的专家学者提供贴心服务,用一流标准、一流要求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
  一是编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编委会的责任重大,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和文史委要高度重视起来。由管钰年、张正锋两人总牵头,同时至少还要有1位专委会副主任专门来负责这项工作。比如,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的李均副主任是这项工作的行家里手,也编过很多书,他的作用就可以好好发挥一下;文史委也要有一位这方面的副主任参与这项工作。
  二是日常工作班子要抓紧运转起来。编委会要设一个具体负责编纂的日常工作班子,保证基本工作队伍,下一步如果有新进人员优先向编委会分配。编委会作为常设的工作运转机构,每周都要开1次碰头会,汇总了解来稿情况、稿件编辑情况以及约稿联系情况等等。我1个月左右听取1次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三是要按相关规定支付稿费。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正式出版物的稿费标准,尽量就高不就低,但不能没有依据或者超出标准。同时,一年开展一次网络投票,由读者投票决定哪篇文章最佳、最好、最优、最受喜爱,我们可以按一定比例、一定档次予以精神和物质的表彰与奖励,这既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又能激励更多的人士来参与、来投稿。
  总之,这是一件功德无量、惠及后代的事情。我相信通过大家一起参与、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出成效,为甘肃文化建设、为提振甘肃人自信心做出积极贡献。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