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脱贫攻坚/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脱贫攻坚

【帮扶在行动】找准“病根” 精准“用药”

找准“病根” 精准“用药”
——省人民医院在西和县倾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5月9日,在绵绵阴雨中,省人民医院在西和县“组团式”健康扶贫工作队的7名专家和3名驻村工作队队长在洛峪镇上铜、丰水、袁坝三个帮扶村开展大型义诊,为看病就医困难、行动不便的贫困人口提供“送医上门”,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提供的诊疗服务。
  这样的场景,已逐渐成为省人民医院在西和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常态。除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健康扶贫”,省人民医院帮扶团队还通过不懈努力,帮助上铜村、丰水村做大做强中蜂养殖等产业,努力探索一条长效可行的产业脱贫之路。

发挥资源优势 倾力开展精准医疗帮扶

  2017年8月,省人民医院精准扶贫联系点调整为西和县洛峪镇袁坝村、上铜村、丰水村,三名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峰、张东、王韡龙于同月18日分别进驻各自的扶贫村。
  这三个村均是西和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袁坝村112户人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36户,贫困人口145人;上铜村仅贫困户就达77户;丰水村110户人家中,也有贫困户35户、96人。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部分村民劳动技能低,缺乏致富动力……这样的贫困原因在三个村同样存在。不过,三名驻村队长经过深入排摸发现,这三个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突出。
  “上铜村77户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就有51户、61人。”省人民医院驻西和县洛峪镇上铜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东告诉记者,上铜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中,存在先天性智力障碍的贫困户比较多。经过分析,上铜村的先天性智障者集中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村里的自然条件,缺医少药和近亲结婚应该是主要原因。
  找出病根,接下来就要对症下药。针对因病致贫突出的问题,省人民医院发挥自身优势,倾力开展精准医疗帮扶。2017年12月13日,“甘肃省人民医院专家工作站”在西和县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今年2月和5月,两次组织由心内科等17个专业组成的专家医疗队共28人,深入上述三个精准扶贫联系村和非联系村关坝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查和健康指导300余人次,对看病就医困难、行动不便的贫困人口,还提供“送医上门”,并赠送价值4000多元的常用药品,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享受到省级专家提供的医疗服务。
  事实上,省人民医院在西和县的精准医疗帮扶,还覆盖到全县的医疗卫生体系。去年12月13日,“甘肃省人民医院专家工作站”在西和县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今年4月8日,医院选派的首批由8名硕士组成的帮扶队员已全部到位,由1名副主任医师带队,分别在西和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截至目前,专家团队已接诊门诊病人199人次,院内会诊13人次、院外会诊1例、远程会诊3次,开展手术34台,义诊4次、47位病人,送医上门10户。同时,依托专家工作站,每季度选派一批优秀专家,举办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培训班,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帮扶,目前已开展集中培训两次,培训医务人员40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省人民医院还为三个帮扶村开通了远程医疗会诊网络,让群众不用花钱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省级医院的便捷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共诊治患者43人次,其中12人转入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17人由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系工作站专家分别在西和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诊治,其余14人由3名驻村帮扶工作队专业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指导用药。
  “省人民医院进驻半年多时间,大型义诊就进行了三次,有些行动不便的病人,专家们直接上门给看。”村主任李正奎由衷地说,半年多来,上铜村最大、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以往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彻底解决。

医身更是“医心” 摆脱疾病让贫困户看到脱贫希望

  从去年8月18日进驻丰水村以来,王韡龙对精准扶贫工作最大的感触,是贫困户们的心态变化。
  马劳娃一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贫困户。2016年,其子马五占突然发病,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这之前症状并不突出,也一直在外打工,直到发病后才查出是先天性心脏隔膜缺失。”王韡龙说,此前马劳娃已自行联系西京医院,为马五占进行了手术。尽管新农合报销了6万元手术等费用,但出院后马五占需每天服用降肺压的特效药波生坦片,“每个月的药费就要8000元。”
  王韡龙进驻丰水村时,这个家庭因马五占的治疗而欠下十余万元的债务,父子的情绪几近崩溃。“当时已经准备停药,听天由命了。”经过反复的开导,马劳娃父子的态度逐渐转变。今年2月,当省人民医院的专家来村里义诊,与马五占约定手术一年后到省人民医院复查,相关科室的专家也查阅大量资料为其寻找替代药物,“目前已找出4种,替代后买药的费用将大大降低。”省人民医院西和县医院专家工作站的丁大夫也多次为马五占诊断,与其沟通。“据丁大夫诊断,马五占的病情在不断好转,经过一段时间后或许不用再服药了。”
  袁坝村驻村队长赵峰也对这种变化印象深刻。53岁的袁刚青曾经是一名石匠,虽然一直孑然一身,但日子还过得去。3年前,袁刚青因白内障加重而失明,丧失劳动能力后沦为贫困户,只得靠侄子扶养。今年1月,赵峰与专家工作站联系妥当后,送袁刚青到西和县人民医院,由省人民医院专家为其进行手术。手术成功,预后良好,袁刚青恢复得很快,今年4月初已赴乌鲁木齐打工。临行前,赵峰再三嘱咐带袁刚青出门的同乡多加照顾,每隔两三个月一定要到当地医院的眼科检查。
  上铜村贫困户王旭峰是家中独子,上有年逾古稀的双亲,下有三个儿女,最小的女儿才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多年的病痛和长期的治疗,几乎压垮正值壮年的他。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让王旭峰经常胃出血,只能让妻子常年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张东说,当他转驻上铜村时,王旭峰的心理已近乎崩溃,“觉得人生已经没希望了,与其花钱治病,不如听天由命,省下钱留给孩子。”
  持续不断的心理开导,为其联系专家诊断……经过不懈的努力,王旭峰的心态逐渐在转变。在张东联系好一切事宜后,今年“五一”之后,王旭峰前来省人民医院,接受了食管曲张静脉结扎微创手术。由于准备周全,原本需6天的手术和恢复期,王旭峰只用了两天就完成。“新农合直报60-70%,还给他争取了资助项目,除了上下的路费和吃饭,整个治疗过程基本没花钱。”
  病治好了,心头的阴霾也挥之而去。王旭峰告诉张东,虽然短期内还不能干重活累活,但心里已经有了奔头,接下来他准备在村里开一间小卖部。

探索长效扶贫机制 三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已在路上

  如果说“健康扶贫”抹去了贫困户们心头的阴影,那么通过促进就业、发展产业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则是让贫困村彻底脱贫的长久之计。
  5月30日,记者见到王宁和郝旭辉时,两人正在省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和住院部大门口值班。今年“五一”节后,他们离开上铜村,成为省人民医院的保安。今年28岁的王宁曾在杭州富士康工厂打工3年,后在新疆建筑工地做了一年保安。2015年回乡结婚后,除在附近打打零工,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中。与他同龄的郝旭峰曾当过5年兵,2013年退伍后,就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们告诉记者,去年底省人民医院准备招收保安,张东马上和村上沟通,“村主任把消息发到微信群里,我们马上就报了名。”5月7日,三人入职省人民医院保卫处,经过一周多的培训后正式上岗。王宁说,保安岗位试用期3个月,每个月发基本工资1600元,加上450元的餐补;转正后每个月还有3700多元的绩效工资,月收入将超过5000元。
  “比打工好太多了。”王宁说,去建筑工地打工看起来月收入七八千,但一年4个多月的停工期没有工资,而且也没有医保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在这里住宿舍免费,每个月的伙食费不超过1000元,剩下的钱都是自己的,医院还给买保险和公积金。”入职二十多天,王宁和郝旭峰对工作内容都已熟悉,和同事们也能打成一片,说起这份新工作,两人连连表示非常满意。
  上铜村、丰水村一直有养蜂的传统。2015年,村主任李正奎带领5户蜂农成立了自然堂中蜂养殖合作社。但由于缺乏销路,所产蜂蜜常常滞销、积压。“有些蜂蜜浓度不够,放不住,只能低价卖给收购贩子,一斤还卖不到十块钱。”
  帮扶工作队进驻后,整合两个村的养蜂资源,引导合作社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带动其他贫困户积极加入。省人民医院党办主任高学明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帮扶团队通过在淘宝上搭建网店、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扩大蜂蜜的宣传和销售。“号召同事自己买,给亲戚朋友推荐,一层一层地宣传,到去年年底已经有企业大批量购买作为节假日福利给员工发放。”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去年两个村所产蜂蜜以及往年的存货已销售一空。“原来卖得最好时,一斤也不超过25元,去年所有的蜂蜜以每斤30-40元的价格售出,收入近12万元。”
  如今,三个村的扶贫工作又有了新的计划。据高学明介绍,省人民医院已与西和县人社局协调对接,由后者聘请省内农技专家作指导,适时在袁坝村和上铜村开展花椒种植、党参等中药材种植调研指导,培育增收产业。王韡龙则告诉记者,由于丰水村在周边区域海拔最高,气温常年较低,不适宜花椒等作物,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引导村民种植耐寒的香椿。记者了解到,今年丰水村新种植香椿450亩,上铜村新增种植核桃4600株、花椒18340株,袁坝村新增种植花椒13000株。
  目前丰水村中锋养殖已达130箱,上铜村则超过220箱,“铜水堂”商标正在等待审批。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李正奎则为蜜源不足犯起了愁。得知这一情况后,省人民医院帮扶团队已经行动起来,眼下张东正忙着进行紫花苜蓿种植的各项筹备工作。
  “紫花苜蓿不占用农田,把种子撒到山坡上就能生长,而且苜蓿根系发达,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另外,紫花苜蓿花期很长,到9月份还能开花,大面积种植后不仅为中蜂养殖提供充足的蜜源,苜蓿收割后,还将为村里的黑猪养殖合作社和村民养牛、养驴提供优质的饲料。“种植苜蓿既保护环境,更能促进中蜂养殖、牛养殖等产业,这是帮助村民脱贫的长效路子。”张东憧憬地说。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