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议政

议政建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协商议政 > 议政建言

正确认识创新,积极推动创新

正确认识创新,积极推动创新
省政协委员 省总工会副主席  包俊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创新,把创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创新是解决经济发展增速减缓和不可持续的根本措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密集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力推创新,试图以创新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趋势。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 推进创新存在许多偏差和误区,亟需纠正。
  一是认为创新主要是科技创新,其他领域的创新都不重要。诚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然而,创新从来都是多方面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 习近平总书记虽然多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但也明确指出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多个方面。其实,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创新可以分为很多方面,比如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而不仅仅专指科技创新。实际上,理念、制度、体制、文化、管理创新,常常成为科技创新能否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只强调科技创新,不推进理念、制度、体制、文化、管理等创新,创新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是把创新的关注点放在国有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上,对其他创新主体不重视。创新的主体是多元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国有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民营企业、民办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主体和个体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只重视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创新,只强调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新也会受到极大局限。稍微回顾一下改革开放的历史就会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民营企业、社会大众。没有民营企业和社会大众的创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会取得今天的非凡成就。只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对基层群众、技术工人、普通职工的创新不重视、不鼓励、不扶持,会使创新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三是把创新等同于一般性的变革,导致创新成果数量大而整体质量低。创新属于变革的范畴,变革包含创新,有些变革属于创新,而有些变革不属于创新,只是改变了原有的不合理的做法,借鉴了他人已有的成功经验,使其按照合理的、科学的方式运行。创新是在已有的基础,发现和创造出他人没有想到、没有使用过的理念、方法、制度、技术等等。变革可以促进创新,但创新远比变革的范畴大。把变革等同于创新,把不属于创新的东西都装进创新的篮子里,鱼目混珠,使创新“泛化”,大量低效劣质的所谓创新混入了创新成果,降低了创新的质量,不利于真正的创新出现。
  四是急功近利,以为创新可以短期出成果,忽视了创新的长期性,缺乏久久为功的耐心和毅力。
  一些单位和干部出于政绩等考虑,制定政策,急于求成,力图通过资源堆积实现短期内出成果,而对创新的长期性估计不足,对夯实创新的基本功不够重视。一些地方和单位下达创新指标,试图通过运动的方式实现创新的大跃进。一些领导干部亲自督促、指导,试图通过传导压力推动创新。这不仅使创新缺乏长效机制,还往往导致弄虚作假。事实证明,创新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没有一样创新是领导“指导”出来的,创新一定是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会出现的,创新不能急于求成,创新不可能通过大跃进的方式推进。
  五是把推动创新的着力重点放在了政策推动上,忽视了理念、制度、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集中在理念、制度、环境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通常,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方,观念越落后、制度越僵化、环境越不宽松。因此,对于我省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来说,实现创新,必须在理念、制度、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改变创新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积极树立有利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打破常规去犯错误。大部分人宁肯要守旧的失败,也不愿意要创新的成功。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意识,在因循守旧和等级森严的文化中麻木不仁,要实现理念、制度、环境的创新几乎是痴人做梦。从古至今,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思想的统一,行动的整齐划一,教育也要求孩子听话,因而因循守旧的观念充斥人们的头脑,不敢冒险、不愿担责、不喜变化的思想意识十分浓厚,而这对创新十分不利。传统文化还十分强调以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长幼尊卑的礼教秩序,而等级观念、等级制度对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需要大力破除。举一个破除这些制约因素的例子:制作了《海底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怪物公司》、《飞屋环游记》等知名动画电影的美国皮克斯公司,为了“消灭层级”,把摆放有座次牌的长条桌都更换掉,并禁止公司使用座次牌。
  二、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枪打出头鸟”是许多人的人生体会和做事经验。对标新立异者、第一个吃螃蟹者,社会总是投之以异样的目光。表现在创新方面,就是容不得人们犯错,指责、嘲讽、冷落的社会环境使许多人陷入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境地。这种现象在政治层面和领导干部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尤其是在一个十分强调政治生活的社会中。当领导干部的创新带来一点点问题时,都会被打入冷宫。这对创新十分不利。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组织,必须大力破除这种社会环境、组织环境。
  三、着力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机制。制度决定行动。制度具有规划、激励、引导等功能。没有必要的制度支撑,创新不可能大面积、持续性出现。把“祖宗之法不可改”作为不可逾越的原则坚守,不建立有效的制度,没有引导和扶持创新的政策措施,没有容错机制,没有保障创新者分享创新成果带来的效益的具体措施,没有鼓励创新主体主动创新、敢于创新、能够创新的制度环境,创新的动力、创新的潜能就激发不出来,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组织就不可能出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推动创新必须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制度激发创新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努力推动创新全方位多领域持续化发展。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破除理论滞后、体制滞后、制度滞后对创新的制约作用。在重视国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新的同时,积极扶持高新企业、民办科研机构创新,形成各类创新主体竞相发力的局面。在发挥专业科技人员创新作用的同时,注意调动一线技术工人的积极性,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推动创新。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致力于创新的持续化发展,从长计议,谋划部署,使创新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