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视察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视察调研

保护 治理 突破 筑起陇东“绿色奇迹”——省政协视察平凉庆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见闻

平凉、庆阳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区域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两市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泾河面山生态绿化工程、“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固沟保塬”工程等生态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两市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3月30日至4月2日,省政协第四视察组来到平凉、庆阳,就两市水土保持和治理、水资源污染治理和节约利用、当前面临的问题困难等情况开展监督性视察,总结两市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成功经验做法,听取相关对策建议,为两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诊把脉。
每年造林50万亩背后 深层次问题困扰平凉林业生态工程
三月末四月初的陇原大地,春光踏着熟悉的脚步再度回归。驱车驶过老君隧道,青兰高速公路在连绵的群山间蜿蜒向东,透过车窗向远处望去,枯草覆盖的山坡上,大片大片的山桃花肆意盛放。从静宁、隆德、崆峒直到泾川,灿若云霞的山桃花缀满每一座山头。
要是走近泾河两岸的黄土丘陵,你会发现,那些远远看去灰头土脸的山坡上,竟已栽满了油松。苗木之间踩上去有些硬实的黄土,提示着这些油松已经栽植了不短的时间,并在这里扎根成长了。
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明张村位于泾河北岸,村后是连绵的泾河面山,所有的山坡都被推成了梯田。记者跟随视察组来到这里时,声势浩大的泾河面山造林行动正在进行。站在山顶四下眺望,大部分山头已栽满了油松,剩余的梯田里,随处可见挖坑、堆垄、植树的身影。几辆洒水车穿梭在曲折回旋的山路上,为新植的苗木浇水。
崆峒区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崆峒区以泾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快大规模国土绿化步伐,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项目,“十三五”以来共完成造林绿化21.8万亩,2019年底,全区林地面积114.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89%。今年全区计划造林绿化7.6万亩,近期全区抢抓时令和墒情,自3月10日至4月10日,集中一个月时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截至3月31日,已栽植油松、柳树、刺槐、云杉、杏树等苗木506万株。
明张村的植树造林,是平凉市泾河流域林业生态工程的一个缩影。据平凉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何鹏峰介绍,近年来,平凉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抢抓生态文明建设机遇,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崛起、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造林绿化五年行动计划。自2016年以来,全市每年造林绿化50万亩以上,截至2019年,累计完成城乡造林214.49万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52万亩,果树经济林面积2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2%,林果产业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记者注意到,平凉市在造林绿化方面创新了全民参与机制,坚持绿化义务植树和专业队造林相结合、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相结合、植树造林和资源管护相结合,探索推广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三带”机制,近4年共建设义务植树基地210处,完成义务植树380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6%。另外,平凉市还将造林绿化作为政府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制定出台检查验收办法,从严督查检查,确保进度质量。
不过,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随着生态治理的逐年推进,平凉市造林绿化地块由人口聚集区向深山远山区转移,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人工、苗木、农资等费用逐年提高,造林绿化成本越来越高,每亩造林费用超过1000元,目前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最高投资为每亩500元,已难以满足绿化造林需求。此外,林草机构改革后,县级林草部门大多纳入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导致全市林草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沟通不畅、衔接困难、管理不顺、职能弱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
为此,何鹏峰建议加大泾河流域生态建设扶持力度,提高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投资标准,扶持推进林业政策性金融贷款,加大林果产业专项扶持力度。
水资源严重匮乏 平凉生态保护和治理遭遇瓶颈
对平凉来说,其生态保护和治理面临的最大制约,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和水生态的极度脆弱。
平凉市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的一级支流泾河和葫芦河水系,全市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5.9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7.0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6.9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8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1.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75立方米,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14%和27%。
视察组成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水利厅原厅长魏宝君一针见血地指出,平凉是甘肃省最缺水的地方,平凉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核心是“水”。
据平凉市政府副市长宋全科介绍,“十三五”以来,平凉市紧紧围绕发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658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段性、区域性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持续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扩容提标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等生态治理项目,大力推进节水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
但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平凉市水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压力不断加大。
以泾河为例,这条渭河最大的支流在平凉入境时的水质为IV类,部分时段甚至为劣V类,而出境水质监测标准为III类,也就是说,平凉市承担着泾河水质提升的任务。但一方面泾河径流量小,枯水期干涸断流时有发生,河流自净能力极为有限,水生态功能退化。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和项目支持,一些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污泥无害化处理项目和垃圾填埋场扩容升级项目进度缓慢,特别是一些已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因资金和人才缺乏而在运营中举步维艰。种种问题导致泾河水质标准提高压力巨大,在枯水期很难达标,因水质不达标而被点名通报时有发生。
另外,平凉市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现有的35座中小型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老化失修和淤积严重,调蓄功能下降,近一半的水库接近报废年限,随着各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上游宁夏多点截留、下游陕西阻止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平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着诸多困境。
据平凉市水务局局长徐俊红介绍,目前,平凉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供水水源保障不强、节约用水推进缓慢、防洪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河湖长制监管手段不强等突出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平凉市各业总需水3.4亿立方米,但可供水量仅为2.48亿立方米,缺水量0.92亿立方米,缺水率达27%;考虑到近期水利工程建设及现有工程的衰减报废,未来总年供水能力基本稳定在3亿立方米左右。而据白龙江引水工程平凉受水区规划预测,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232.43万人,总需水量13亿立方米,缺水10亿立方米;2040年,全市常住人口241.1万人,总需水量15亿立方米,缺水12亿立方米。
针对严重缺水的现状,徐俊红建议,各级各部门加大对平凉市重点水源项目的投资扶持力度;增加陇东能源基地黄河分水指标,解决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限制问题;加大国家节水行动支持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防汛减灾基础能力建设扶持力度;加强陇东陇中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扶持力度。
破解资源型缺水难题 陇东大地渴盼白龙江引水工程落地建设
尤其让平凉市期待的,是白龙江引水工程。徐俊红说,从长远发展来看,外流域调水是有效解决平凉市水资源短缺、改善不合理用水结构、促进流域生态保护的唯一途径。省委省政府充分考虑天水、平凉、庆阳三市经济社会和民生长远发展需求,立足于解决六盘山片区和革命老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谋划启动了白龙江引水项目,徐俊红建议,要积极呼吁争取国家在项目前期和资金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白龙江引水工程早日落地建设。
对于白龙江引水工程,同处陇东的庆阳市同样渴盼。和平凉相类,地处黄土高原核心区的庆阳同样严重缺水。
庆阳市总属黄河流域,分属泾河、北洛河、清水河和苦水河四大水系。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3.72亿立方米,其中入境水5.52亿立方米,自产水8.2亿立方米,扣除消耗水量后每年向黄河输送水量7.28亿立方米,占黄河总水量580亿立方米的1.2%。同时,全市境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7-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且多以大雨、暴雨为主。近年来,全市各流域径流总量成逐渐衰减的趋势。随着城镇人口的逐渐增加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据《庆阳市水安全保障规划》预测,全市2025和2035水平年的用水量将分别达4.7亿和7.8亿立方米,总缺水量分别达到1.9亿和5.26亿立方米,缺水率分别为41%和67%。
在2019年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住庆阳省政协委员马卫华就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的建议》。马卫华说,当前庆阳市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短缺问题十分迫切,镇原、宁县2个县城供水水源全部为深层承压水,且无应急备用水源;庆城、合水、正宁3个县城受季节来水影响严重,城乡生活供水矛盾突出;全市80%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以地下水为水源,庆城县驿马镇、西峰区城区、宁县和盛镇等区域已不同程度出现地下水超采问题,已建成的供水工程由于水源短缺供水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她看来,加快实施白龙江引水工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选择。
在视察座谈会上,省政协委员、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齐社祥说出了对董志塬水资源问题、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的深切忧虑。据他观察,2006年,西峰油田使用的地下水井有2600多口,且多在农田集中区。到2013年,油田使用的水井已超过5000口,另有千余口备用井,而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增加,与之相伴的则是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比水位下降更可怕的,是油田开发造成的不可逆的地下水污染。如果说地表水的污染是可见的,那么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则是隐性的、长期的,山河水系的形成需要上万年的过程,照现在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50年后我们怎么办?”
庆阳市水务局副局长王岩说,面对资源型缺水的现状,近年来庆阳市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的有效途径,持续落实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方面的节水措施。然而,尽管节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此,王岩也建议加快白龙江调水工程的进展,通过外部调水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缺水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 紧抓国家战略机遇保护黄土第一塬
相比于资源型缺水,庆阳市生态保护和治理面临的最大、最紧要的问题是水土保持。
庆阳属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东部为子午岭低山丘陵林区,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是我国黄土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
与此同时,庆阳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232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6%,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在7200吨以上,局部地区高达10000吨;年入黄泥沙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占甘肃省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洪水形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以及高温、干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经常发生,成为制约庆阳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生态瓶颈。
据庆阳市政府副市长王胜介绍,庆阳市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大力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统筹连片整修坡改梯田,积极推动“固沟保塬”工程。另外,从2013年开始,庆阳市委市政府谋划实施了“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以三北、天保、退耕还林、造林补助等项目为依托,规划每年造林100万亩,到2020年累计造林700万亩。6年来,全市已完成造林620万亩。
截至2019年底,庆阳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01.13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53.67%。据初步测算,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6900万吨;从1993年到2019年前后对比,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1.3%提高到目前的25.5%,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对减少黄河中下游地区泥沙量、维系陇东生态环境、阻挡毛乌素沙漠南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受种种因素影响,庆阳市水土保持工作依然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庆阳市核心区的董志塬,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董志塬位于古“豳地”之北,古称“北豳”,数千年前,周人先祖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渐壮大。“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诗经中最长的诗《豳风·七月》,生动地描绘了周人先祖在此辛勤劳作的生活。然而,如今的董志塬,正面临着塬面萎缩逐年加剧的困境。
庆阳市水土保持管理局局长刘勇说,董志塬区的37条黄土塬面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洪水作用下,完整的塬面不断被切割,逐年萎缩,大量泥沙下泻,沟头侵蚀已严重危及到城镇、村庄、民宅、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董志塬37条塬面上距沟头、沟边50米以内有学校27所、学生10837人,涉及农户5384户37470人,直接威胁建筑物200多座。由庆阳市率先发起的“固沟保塬”工程,虽获得了水利部的规划批复,今年下达中央投资6000多万元,为历年最多,但仍不能全面开展大规模治理。
此外,由于水保工作支撑项目数量少、治理规模小、投资额度低、支撑能力弱,庆阳市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截至2019年底,全市仍有1.0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未得到治理,如果按每年600平方公里的治理进度估算,还需18年才能全部完成,这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视察座谈会上,王胜代表庆阳市向省政协视察组发出恳切呼吁,恳请省政协协调省上有关部门,加大对庆阳市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支持,从省级层面增加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工程及水保绿色长廊综合治理项目等项目投入,将庆阳市相关规划纳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为庆阳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和最大助力。(师向东)
来源:协商报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