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社情民意/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关于将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纳入全国轮作休耕试点的建议

  民革张掖市委员会副主委郑琴、民革张掖市直三支部主委顾万东共同反映,甘肃省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市级规模化玉米制种基地,“张掖玉米种子”是国内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过多年发展,张掖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被认定为国家育制种基地县。张掖市玉米种子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产种量4.5亿公斤,面积和产种量分别占全国的41.5%和45%,保障全国近一半玉米用种需求,是全国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但随着张掖市玉米制种基地的不断稳固和种子生产年限的不断增加,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范围内的耕地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已成为影响张掖市玉米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病虫害面积和种类增长过快。玉米是相对耐连作作物,但长期连作会导致土壤养分过度消耗,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真菌化现象严重,积累大量植物病原菌,造成土壤主要养分减少,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张掖绝大部分耕地从事玉米制种10年以上,局部地区甚至达到30年之久,经长期跟踪检测,2005年全市制种玉米棉铃虫发生面积24.5万亩,被害率为8.3%,而目前这两项数据已分别增长至89.43万亩和81.2%。近15年来,张掖制种玉米被害率、蛀穗率和发生面积均有大幅度上升,制种基地病虫害种类由上世纪80年代的38种上升到目前的73种,玉米棉铃虫发生面积由2005年的24.5万亩增加到2020年89.4万亩。
  二是土壤盐渍化逐年加重。自2012年制种玉米基地开始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面积逐年扩大,虽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节药20%、节肥30%、节水40%的目标,但也潜伏着很大的风险。多年实施膜下滴灌使土壤深层的盐分向耕地上层聚集,导致土壤盐渍化,目前已有个别耕地出现盐渍化现象。如不及早采取措施,预计10年后张掖玉米制种基地部分耕地将不能从事玉米制种生产。
  中央一再强调,“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耕地保护是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种子与耕地问题确定为全国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张掖市现有耕地面积533.49万亩,其中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承担着保障全国种业安全的重要责任。为了实施好国务院《种业振兴方案》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必须把张掖百万亩玉米制种耕地的保护和科学利用作为现阶段及今后未来5—10年首选的基础性、战略性项目,给予全面重视与大力支持。
  为此建议: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支持,将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纳入全国轮作休耕试点范围。在张掖建立玉米制种基地耕地监测站,积极开展玉米连作障碍防治、盐渍化土壤修复、土壤危险化病虫害监测预警、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菌群结构变化的研究。对张掖实行玉米制种基地休养生息补偿机制,立项支持并安排补助资金,引导基地乡村对制种玉米连作土地实施轮作休耕,鼓励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制种企业或基地农户自主选择养地作物进行轮作或休耕,对其给予资金补贴。每年安排25万亩,分4年将全市10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全部轮作休耕一遍,以促进土壤休养生息,提高土壤产出能力。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